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万年冰盖的融化与其周边的大规模地震有关。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安德烈.汉佩尔所领导的一项研究指出,冰存在的时候地震受到压制,而冰融化时会促发地震。随着近几年冰川融化的加速,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暖化造成了阿拉斯加等地区地震的增加。诚挚感谢德国研究员揭露更多证据,显示气候变迁对地球及所有生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愿上帝加持全球人民立即采取行动,遏止气候变迁的影响。
~~~~~~~
暖化消融冰原 影响板块活动
水坝在地表上重压可能导至地震,但吊诡的是,如果地表上的冰河重量变轻,却同样会导至地震(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Aug-04)。在四川西方的青藏高原,科学家就发现地表上冰河受到暖化影响,正以即快的速度消融,预计在五十年内就会完全消失,而在此同时,高原周边的地震频率竟也同步增加。
此次四川的震源汶川县,就位在青藏高原板块和四川盆地板块交界处附近,但两者之间的连动,与青藏高原板块因冰融而活跃有无关系,也引人好奇。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正常现象,科学家甚至在过去十年也曾不断警告,青藏地区将会有规模7.6级以上的地震(ScienceDaily 8-Dec-05)。不过,若是人为活动造成板块运动更加活跃,也许政府及人民对于灾难的警觉性就应提高,在硬件及软件上都先作好准备后,灾害对我们的冲击才能减到最少。
不论这次的地震和人类行为有无关连,以上的讨论,也值得同样生活在地震带上的台湾人,一同居安思危。
-----------------------------------------------------------------------------------
暖化造成地震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地表是由许多板块拼凑而成,而这些板块也不是那么安分,它们均处于移动的状态中,大家没事就在玩「推推乐」,而当板块间的推挤累积的能量达到爆发点,就会发生地震,这就好像用手掰甘蔗一样,当施力到一定程度时,甘蔗就会折断的情形一样。
地球暖化会造成融冰,这是众所皆知。当极冰或格陵兰岛冰原融化时,会让海面上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各板块将承受更多压力,使得那些濒临爆发点的地方发生地震,且震度也会更大,而一些处于恐怖平衡的地方,原先需要经过好久才会发生地震,也会提前发生。
北极冰层因为没有大陆支撑,所以冰融化后并不会造成海面上升,但会产生另一种效应,那就是将海水咸度冲淡(密度改变),改变了洋流的流向。洋流方向一改变,立即影响是靠近两极的地方将会变得酷寒,因为平时这些地方是靠着温暖的洋流将气温拉高。另一个隐形的影响是,洋流流向改变也会改变对陆地沿岸板块的施力,一旦板块上方的压力方向、大小一改变,无论是变大或变小,这些板块间的恐怖平衡将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天摇地动的地震了。
不幸的是,这样的诱发地震将是全球性,而且预计会集中在短时间内发生,尤其是沿岸地区最受影响。
2008.9.10~2009.1.6地震统计 – 地震是暖化警讯
世界各地地震不断,
2008.9.10~2009.1.6 期间世界各地至少发生了上百次地震,
详见以下网址:
http://goveg.loveocean.org/global_warming/earthquake20090106.htm
---------------------------------------------------------
全球暖化可会导致地震频繁
文/张杨干(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数字媒体企划专员) 图/Flickr 创用分享
对于四川强震的成因,我不是专家无法作出判断,但也因为地震发生在四川,却让人对于这次地震的起因,有一些想象的空间。
先引述真正专家的说法,根据研究青藏高原的法国学者Paul Tapponnier指出,四川大震是青藏高原板块往东和往北扩张的结果;日本学者池田安隆也指出,这次的震源发生在龙门山断层附近,应是青藏高原推着四川盆地形成逆断层带后,板块运动的结果。(文汇报 13-May-08)
专家们说得都很中肯,也能解释每一场在龙门山断层附近的地震。但由于地震发生地点特殊,有两个人为影响地震的风险,在此不得不提。
首先就是水坝的影响。
水坝引发地震,国际有前例
水坝因为蓄水的重量挤压地层,引发周遭地区发生强震的悲剧,早已引来科学家的关注。印度Maharashtra省在1967年时,新建成的Koyna水坝就曾引发6.5级的强震,当时造成一百二十人死亡(Guardian 2-Dec-05)。而在非洲赖索托境内的Katse水坝,启用后还不到三个月,竟在1996年引发了规模3.1级的地震(BBC 9th-May-02)。
根据报载,此次震源汶川县上方的岷江流域,目前就正在大兴水利工程,对于地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中国环保人士杨勇在地震发生后,也再次跳出来要求当局审慎评估大型水利设施的必要性,以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联合早报 13-May-08)。
除了岷江流域外,位于长江的三峡大坝,长久以来也被视为不定时炸弹。英国Benified Greig灾难研究中心主任 Bill McGuire,早在六年前就已警告,三峡大坝可能会在四川盆地引发地震(BBC 9-May-02)。这次强震震央离三峡还有一千多公里远,两者或许关连性较小,但三峡周边地区未来遭逢地震的风险,恐将因大坝蓄水完成而增加。
另一个人为所带来的地震风险,则是全球暖化。
暖化消融冰原 影响板块活动
水坝在地表上重压可能导至地震,但吊诡的是,如果地表上的冰河重量变轻,却同样会导至地震(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Aug-04)。在四川西方的青藏高原,科学家就发现地表上冰河受到暖化影响,正以即快的速度消融,预计在五十年内就会完全消失,而在此同时,高原周边的地震频率竟也同步增加。
此次四川的震源汶川县,就位在青藏高原板块和四川盆地板块交界处附近,但两者之间的连动,与青藏高原板块因冰融而活跃有无关系,也引人好奇。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正常现象,科学家甚至在过去十年也曾不断警告,青藏地区将会有规模7.6级以上的地震(ScienceDaily 8-Dec-05)。不过,若是人为活动造成板块运动更加活跃,也许政府及人民对于灾难的警觉性就应提高,在硬件及软件上都先作好准备后,灾害对我们的冲击才能减到最少。
不论这次的地震和人类行为有无关连,以上的讨论,也值得同样生活在地震带上的台湾人,一同居安思危。
【参考数据】
BBC 9-May-02 “Earthquake risk from dams” by Alex Kirby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Aug-04 Global warming's surprising fallout” by Robert C. Cowen
The Guardian 2-Dec-05 “Skyscraper that may cause earthquakes” by Kate Ravilious
ScienceDaily 8-Dec-05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Large Himalaya Earthquakes May Occur Sooner Than Expecte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y 13, 2008
文汇报 13-May-08 《汶川位于大断层 75载三历7级震》
联合早报 13-May-08 《四川地震主因分析:建水电站?或青藏高原移动?》张晓中报导
【相关报导】
苹果日报 14-May-08 《三峡大坝蓄水 疑诱发地震》 张励德报导
http://blog.chinatimes.com/lowestc/archive/2008/05/14/278123.html
信息来源: http://hk.myblog.yahoo.com/junbicycle/article?mid=348
~~~~~
美科学家:北极冰层愈来愈薄 
更新日期:2009/04/07 18:50
(路透洛杉矶6日电)美国政府科学家指出,地球的天然调温器、北极海冰近年来愈来愈薄,且北极冰帽面积持续缩小。
研究人员引用最新卫星数据指出,每年夏天融化冬天再结冰的较薄季节性海冰,目前占北极冰层的7成,而1980及1990年代仅占40% 到50%。
与此同时,持续两个夏天或更久未融化的厚冰层,如今在冬季只占北极冰帽不到10%,以往则占30% 到40%。仅在两年前,终年不融海冰占冬季冰帽的20%或更多。
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Data Center)科学家梅尔(Walter Meir)指出,气候科学家间的强烈共识是,不久的未来,北极将迈向大抵无冰的夏季,预估最早是2013年,但他认为太快了。
无论如何,他又说:「此并非是否,而是何时的问题。」 中央社(翻译)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7/16/1hfac.html
~~~~~~~~
暖化造成北极冰层消失 今年更严重
(法新社华盛顿6日电) 新的科学证据显示,北极一带的海冰层愈来愈薄。研究者指出,春天到来时,北极圈一带超过9成的海冰形成不过1到2年而已。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Ice Data Center)研究显示北极圈新形成的海冰通常于春夏时融化,如果能存在2年,就能成为关键的厚冰层。但过去2年因气候暖化,大多是新且薄的结冰。
今年冬天厚冰层降到历史新低,只有37万8000平方英里,较去年减少43%,失去的厚冰层有一个德州大。通常覆盖冰雪中,结冰时间较短且较薄的结冰数量约占70%,但今年达到90%。(译者:陈蓉)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7/19/1he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