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研究显示地震与冰盖融化有关



 



 

 


 


研究显示地震与冰盖融化有关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万年冰盖的融化与其周边的大规模地震有关。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安德烈.汉佩尔所领导的一项研究指出,冰存在的时候地震受到压制,而冰融化时会促发地震。随着近几年冰川融化的加速,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暖化造成了阿拉斯加等地区地震的增加。诚挚感谢德国研究员揭露更多证据,显示气候变迁对地球及所有生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愿上帝加持全球人民立即采取行动,遏止气候变迁的影响。 


 ~~~~~~~ 


暖化消融冰原 影响板块活动 


水坝在地表上重压可能导至地震,但吊诡的是,如果地表上的冰河重量变轻,却同样会导至地震(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Aug-04)。在四川西方的青藏高原,科学家就发现地表上冰河受到暖化影响,正以即快的速度消融,预计在五十年内就会完全消失,而在此同时,高原周边的地震频率竟也同步增加。



此次四川的震源汶川县,就位在青藏高原板块和四川盆地板块交界处附近,但两者之间的连动,与青藏高原板块因冰融而活跃有无关系,也引人好奇。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正常现象,科学家甚至在过去十年也曾不断警告,青藏地区将会有规模7.6级以上的地震(ScienceDaily 8-Dec-05)。不过,若是人为活动造成板块运动更加活跃,也许政府及人民对于灾难的警觉性就应提高,在硬件及软件上都先作好准备后,灾害对我们的冲击才能减到最少。



不论这次的地震和人类行为有无关连,以上的讨论,也值得同样生活在地震带上的台湾人,一同居安思危。


-----------------------------------------------------------------------------------



暖化造成地震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地表是由许多板块拼凑而成,而这些板块也不是那么安分,它们均处于移动的状态中,大家没事就在玩「推推乐」,而当板块间的推挤累积的能量达到爆发点,就会发生地震,这就好像用手掰甘蔗一样,当施力到一定程度时,甘蔗就会折断的情形一样。


地球暖化会造成融冰,这是众所皆知。当极冰或格陵兰岛冰原融化时,会让海面上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各板块将承受更多压力,使得那些濒临爆发点的地方发生地震,且震度也会更大,而一些处于恐怖平衡的地方,原先需要经过好久才会发生地震,也会提前发生。


北极冰层因为没有大陆支撑,所以冰融化后并不会造成海面上升,但会产生另一种效应,那就是将海水咸度冲淡(密度改变),改变了洋流的流向。洋流方向一改变,立即影响是靠近两极的地方将会变得酷寒,因为平时这些地方是靠着温暖的洋流将气温拉高。另一个隐形的影响是,洋流流向改变也会改变对陆地沿岸板块的施力,一旦板块上方的压力方向、大小一改变,无论是变大或变小,这些板块间的恐怖平衡将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天摇地动的地震了。


不幸的是,这样的诱发地震将是全球性,而且预计会集中在短时间内发生,尤其是沿岸地区最受影响。


 


 2008.9.10~2009.1.6地震统计地震是暖化警讯


世界各地地震不断,

2008.9.10~2009.1.6 期间世界各地至少发生了上百次地震,

详见以下网址:

http://goveg.loveocean.org/global_warming/earthquake20090106.htm



---------------------------------------------------------

全球暖化可会导致地震频繁

文/张杨干(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数字媒体企划专员) 图/Flickr 创用分享



对于四川强震的成因,我不是专家无法作出判断,但也因为地震发生在四川,却让人对于这次地震的起因,有一些想象的空间。



先引述真正专家的说法,根据研究青藏高原的法国学者Paul Tapponnier指出,四川大震是青藏高原板块往东和往北扩张的结果;日本学者池田安隆也指出,这次的震源发生在龙门山断层附近,应是青藏高原推着四川盆地形成逆断层带后,板块运动的结果。(文汇报 13-May-08)



专家们说得都很中肯,也能解释每一场在龙门山断层附近的地震。但由于地震发生地点特殊,有两个人为影响地震的风险,在此不得不提。




首先就是水坝的影响。



水坝引发地震,国际有前例

水坝因为蓄水的重量挤压地层,引发周遭地区发生强震的悲剧,早已引来科学家的关注。印度Maharashtra省在1967年时,新建成的Koyna水坝就曾引发6.5级的强震,当时造成一百二十人死亡(Guardian 2-Dec-05)。而在非洲赖索托境内的Katse水坝,启用后还不到三个月,竟在1996年引发了规模3.1级的地震(BBC 9th-May-02)



根据报载,此次震源汶川县上方的岷江流域,目前就正在大兴水利工程,对于地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中国环保人士杨勇在地震发生后,也再次跳出来要求当局审慎评估大型水利设施的必要性,以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联合早报 13-May-08)



除了岷江流域外,位于长江的三峡大坝,长久以来也被视为不定时炸弹。英国Benified Greig灾难研究中心主任 Bill McGuire,早在六年前就已警告,三峡大坝可能会在四川盆地引发地震(BBC 9-May-02)。这次强震震央离三峡还有一千多公里远,两者或许关连性较小,但三峡周边地区未来遭逢地震的风险,恐将因大坝蓄水完成而增加。



另一个人为所带来的地震风险,则是全球暖化。



暖化消融冰原 影响板块活动

水坝在地表上重压可能导至地震,但吊诡的是,如果地表上的冰河重量变轻,却同样会导至地震(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Aug-04)。在四川西方的青藏高原,科学家就发现地表上冰河受到暖化影响,正以即快的速度消融,预计在五十年内就会完全消失,而在此同时,高原周边的地震频率竟也同步增加。



此次四川的震源汶川县,就位在青藏高原板块和四川盆地板块交界处附近,但两者之间的连动,与青藏高原板块因冰融而活跃有无关系,也引人好奇。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正常现象,科学家甚至在过去十年也曾不断警告,青藏地区将会有规模7.6级以上的地震(ScienceDaily 8-Dec-05)。不过,若是人为活动造成板块运动更加活跃,也许政府及人民对于灾难的警觉性就应提高,在硬件及软件上都先作好准备后,灾害对我们的冲击才能减到最少。



不论这次的地震和人类行为有无关连,以上的讨论,也值得同样生活在地震带上的台湾人,一同居安思危。



【参考数据】

BBC 9-May-02 “Earthquake risk from dams” by Alex Kirby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Aug-04 Global warming's surprising fallout” by Robert C. Cowen

The Guardian 2-Dec-05 “Skyscraper that may cause earthquakes” by Kate Ravilious

ScienceDaily 8-Dec-05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Large Himalaya Earthquakes May Occur Sooner Than Expecte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y 13, 2008

文汇报 13-May-08 《汶川位于大断层 75载三历7级震》

联合早报 13-May-08 《四川地震主因分析:建水电站?或青藏高原移动?》张晓中报导

【相关报导】

苹果日报 14-May-08 《三峡大坝蓄水 疑诱发地震》 张励德报导

http://blog.chinatimes.com/lowestc/archive/2008/05/14/278123.html



信息来源: http://hk.myblog.yahoo.com/junbicycle/article?mid=348


 


~~~~~ 


美科学家:北极冰层愈来愈薄 


更新日期:2009/04/07 18:50


(路透洛杉矶6日电)美国政府科学家指出,地球的天然调温器、北极海冰近年来愈来愈薄,且北极冰帽面积持续缩小。 


研究人员引用最新卫星数据指出,每年夏天融化冬天再结冰的较薄季节性海冰,目前占北极冰层的7,而19801990年代仅占40% 50%


与此同时,持续两个夏天或更久未融化的厚冰层,如今在冬季只占北极冰帽不到10%,以往则占30% 40%。仅在两年前,终年不融海冰占冬季冰帽的20%或更多。


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Data Center)科学家梅尔(Walter Meir指出,气候科学家间的强烈共识是,不久的未来,北极将迈向大抵无冰的夏季,预估最早是2013年,但他认为太快了。


无论如何,他又说:「此并非是否,而是何时的问题。」 中央社(翻译)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7/16/1hfac.html 


~~~~~~~~ 


暖化造成北极冰层消失 今年更严重 


(法新社华盛顿6日电) 新的科学证据显示,北极一带的海冰层愈来愈薄。研究者指出,春天到来时,北极圈一带超过9成的海冰形成不过12年而已。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Ice Data Center)研究显示北极圈新形成的海冰通常于春夏时融化,如果能存在2年,就能成为关键的厚冰层。但过去2年因气候暖化,大多是新且薄的结冰。


今年冬天厚冰层降到历史新低,只有378000平方英里,较去年减少43%,失去的厚冰层有一个德州大通常覆盖冰雪中,结冰时间较短且较薄的结冰数量约占70%,但今年达到90%(译者:陈蓉)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7/19/1henu.html 




地球物理学家称人类还剩下七年时间拯救地球




地球物理学家称人类还剩下七年时间拯救地球
来源: 外滩画报
2009年04月07日08:17 http://env.people.com.cn/GB/106985/9084058.html
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能达到稳定状态,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好莱坞影片《后天》里的世界末日浩劫场景或许真的会出现。英国气候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7 年拯救地球》一书中警告:“从现在到2015 年,人类还剩下7 年时间拯救地球。”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他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滔天巨浪涌进纽约,街巷瞬息淹没在汪洋之中;转瞬之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变成了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探出了自由女神的头像……这是好莱坞影片《后天》里的经典场景,该片虚构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世界末日浩劫。  影星丹尼斯·奎德在片中扮演一名古气候学教授,这是该片的一个主要角色。影片中,这名教授在对史前气候进行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将给地球带来如上所述的灭顶之灾。事后,有人问丹尼斯·奎德,这部影片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他的回答是:“影片所展示的内容是会发生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4 年后,来自英国的气候学家比尔·麦克古尔(Bill McGuire) 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15 年地球或许将遭遇厄运。  在他最新出版的《7 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 TheQuestions and Answers》)一书中,麦克古尔提出:从现在到2015 年,人类还剩下7 年时间拯救地球。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时,麦克古尔警告说:“未来7 年里,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干旱、洪水、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难将轮番席卷地球。”  “龙卷风将不再成为头条”  比尔·麦克古尔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英国政府的自然灾难问题顾问。    紧接着,2007 年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基本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最近50 年全球气温上升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  这一系列报告的出台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人类终于承认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确实是由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人类应该针对全球变暖采取适应性对策,努力减缓气候变化。  这些消息令人振奋,但比尔·麦克古尔却高兴不起来。他原本对2007 年底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充满期待,但“这次会议缺乏进展”。最后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的三项硬性指标均被删除;美国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可衡量的、可报告的和可印证的减排要求也未获通过,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以继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减排;欧盟做出了最大让步,它甚至愿意在其他国家都不参与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上述三项硬性指标。
在书中,麦克古尔描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的灾难:战争频发,为了争夺水源,世界上158 处大的河流发源地可能发生冲突;瘟疫盛行,各种致命病毒接踵而至,数10 亿人背井离乡,成为“气候难民”;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荷兰将会逐步被潮水吞噬,英国海岸线将会淹没在海水之下;洪水肆虐,动植物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50 年,陆地上1/4 的植物和动物都将濒临灭绝……台风和龙卷风将会更加频繁地袭击英国和欧洲大陆。“将来,类似于龙卷风将英国伯明翰郊区撕成两半的新闻将不再成为头条。”比尔·麦克古尔还警告说,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6500 万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灾难可能再次发生。“忘记全球恐怖主义吧,因为地震、超级火山和飓风的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它们的威胁更猛烈。”  麦克古尔告诉记者,该书的许多观点来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他同时认为,IPCC 的报告依然偏于保守,“该报告的观点其实还是过于保守和乐观,因为它的出台本身就是各国相互让步、妥协的结果——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无独有偶,在比尔·麦克古尔推出新书的同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向欧盟发出同样的警告,他希望欧盟能够带领世界对抗全球变暖。“人类必须好好利用从现在起的7 年时间,积极作为,确保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高于安全程度,否则将形成难以预期的恶性循环。”这些论述和麦克古尔的观点不谋而合。  妥协的“巴厘岛路线图”  “七年拯救地球”这一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05 年年初,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任命的一个工作小组,也曾出台过一份与之类似的报告。“气候危机只有10 年之遥。”这份报告列出了一系列限制气候变化的有关建议,包括确保全球气温不得比工业革命之前高2℃。  两年后,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英国政府气候变化顾问斯特恩(Stern)发布名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的报告,这份报告算了一笔账。在这份报告之后,大多数政府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所需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如今,比尔·麦克古尔又把希望寄托于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大会。2009 年,新一轮大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

对话比尔·麦克古尔“我并不认为人类会灭绝”  B= 外滩画报  M=Bill McGuire  “全球变暖是最大威胁”  B:你在书中说,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7 年的时间可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M: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 年发布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时,就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到2015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要达到稳定状态,之后逐年开始下降,这样才有机会避免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  B: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全球变暖这一话题的?  M:从上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就一直在研究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最近5 年,我开始广泛参与和气候变化相关的更多因素的研究。  B:你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答案。在你看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人类有能力在7 年内拯救地球吗?  M: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仅在上升,而且在加速上升,这确实令人悲观。如果我们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明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各国必须达成一项新的国际协议,确定新的减排任务,用以代替2012 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新的协议需要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包括美国、中国、印度和巴西,并同时按照科学的建议去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至少减少90%。各国政府如果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仍然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毫无疑问,我们的后代将会继承一个温室星球。为了取得成功, 我们需要实施大量的方案:发展可持续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以藻类为原料)和再造林,我们还需要将更多的煤和石油留给后代,所有以煤炭为原料的工厂里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碳捕捉技术。  B:IPCC 前一段时间也提出了同样的结论,即7 年是一个最后的期限,IPCC的一些数据对您有什么影响?  M:这就是我这本书的书名的来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IPCC 的结论实际上是偏于保守的,因为它的出台经历了艰难的妥协过程。举例来说,IPCC 的第四次报告指出,未来海平面将会上升,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给出的数字是偏低的;而且该报告并没有涉及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格陵兰冰盖的消融。  B:你觉得全球变暖能够包含现在所有的环境问题吗?  M:全球变暖是我们的地球和文明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显而易见,它与诸多其他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包括水资源紧缺、油价高涨、环境污染、食品短缺以及粮食价格上涨等。 “食素救地球”  B:事实上,仍然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太夸大其实,是毫无来由的恐慌,比如《永不停止的全球变暖:1500 年一次》(《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Every 1500 Years》)。你怎么看待?M:不!你说有“许多”科学家不相信全球变暖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夸大其词的,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人不相信,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气候科学家。你提到的这种观点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已经被认为是无稽之谈,所以作者本人被迫以出版单行本的方式来发表他的新观点。  B:一种观点认为,到2015 年,在人口达到800 万的33 个城市之中,至少有21个沿海大城市受到水位上升的威胁,中国首当其冲,包括上海和天津。  M:当然,中国将成为受到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上海也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预计到2100 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2 米;到2200 年,将继续上升数米。  B:你曾忧心地表示,或许在世纪末时,人类也将成为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之一。为什么?  M:我并不认为人类将会灭绝。但气候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与后代之间的关系。我有一个4 岁的儿子,在我看来,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将会更加艰难。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他们即将继承一个温室星球,自然资源和石油将会更加匮乏,经济和社会也由此崩溃。  B:联合国官员最近提出—少吃肉多骑车,可减缓气候变暖。但是很多人并不相信“食素救地球”,你觉得这个途径有效吗?  M:毫无疑问,骑车和素食对减缓气候变暖会有所帮助。但是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发达国家的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应该被一个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我们必须做出真正的改变,不只是前面提到的这些举措(比如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  B:去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戈尔和IPCC,你怎样看待这一事情?能否评价一下戈尔?  M:这个奖项实至名归,数以千计的气候科学家共同努力,撰写IPCC的报告。戈尔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在向大众传达“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信息的过程中,他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